大连煎药机这些医疗器械,3年内,国家将打造
(本文原作,转载请注明来源)高端医疗器械一直是国内医疗器械的痛处,因为我国的高端医疗器械实在太依赖进口!
幸运的是,在国家政策的有力帮助下,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的崛起将不再是一件遥远的事情。
国家一级的政策支持已成为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兴起的最大动力。从目前的政策来看,高端医疗器械已经写入政府的高层设计。
例如,今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明确提出要提高医疗器械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重点发展高性能的诊疗设备,逐步摆脱依靠进口的高端医疗设备的局面。
2000年8月,工业和信息技术部发布了“关于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五大项目指导方针的通知”,将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高端设备创新项目的11个重点领域之一,包括数字成像、临床试验、先进治疗、植物干预设备和材料以及健康监测设备。
“中国制造业重点地区技术路线图”还将生物医学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列为医学领域先进制造的两个主要方向,并提出到年底,我国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应达到3万亿,实现出口目标1万亿。
2000年8月,工业和信息技术部公布的“实施高端设备创新项目指导方针”明确指出,到2000年,将培育年销售额超过15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的10家龙头企业。每家企业拥有单品种,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国内领先产品的市场份额已经进入前五名,我们将支持10家国内诊疗设备企业建设一批应用示范中心,建设10个工研医学合作创新示范中心,建设10个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公共服务平台。
昨天,国家发改委的一项计划给国内高端医疗设备带来了重大利益。
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实施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的“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
根据通知,国家发改委根据“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制定了9个重点技术产业化实施计划,其中之一是“高端医疗器械和药产品产业化实施计划”(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提出,要把重点放在用途大、应用范围广、技术含量高的高端医疗器械上,鼓励掌握核心技术的创新产品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填补国内空白,促进一批重点医疗器械的升级和质量性能的提高,提高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充分发挥大企业的主导作用,培育国内名牌。
专注于支持五类高端医疗设备#p#分页标题#e#
1.成像设备
鼓励国内空白PET-MRI、超声内镜等创新设备的产业化.促进PET-CT、CT、MRI、彩色超声诊断仪、电子内窥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X线机(DSA)等的提升和质量。加快研制大热容量X射线球管、超导磁体、新型超声探头和图像处理软件等核心部件。
2.处理设备
鼓励创新设备产业化,如国内空白腹腔镜手术机、神经外科机等。促进高能直线加速器和图像引导放射治疗装置、血液透析设备(包括消耗品)、呼气机治疗设备、机骨科手术设备、智能康复辅助设备的升级和质量提高。
3.体外诊断产品
鼓励创新设备的产业化,如(TLA),这是一个空白的实验室自动化检测和分析生产线在中国。促进高通量基因测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型分子诊断仪器、即时检测系统(POCT)等体外诊断产品和试剂的升级,提高高通量基因测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新分子诊断仪器、即时检测系统等的质量和性能。
4.介入性产品植入
促进全降解冠状动脉支架、心室辅助器、心脏瓣膜、起搏器、耳蜗、神经刺激器、肾动脉射频导管、组织器官诱导再生修复材料、运动医学软组织固定系统等的产业化。
5.专门技术服务平台
建立医疗器械专业咨询、研发、生产应用示范服务平台,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信息咨询、核心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质量跟踪评价和上市产品应用示范,促进行业整体转型和升级,促进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提高。
3年内培育10家龙头企业
通过该方案的实施,可以实现10多个创新医疗设备,填补国内空白。
国内10多个高端医疗器械品牌更新换代,质量和性能明显提高,销售额已进入同类产品的前三大市场份额。
培育医疗器械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0多亿家医疗器械企业达到10多家。
早些时候,工业和信息技术部曾提议用四年时间建设10家医疗设备领先者,年收入超过15亿美元。另一方面,发改委的雄心显然更大。对于一流医疗器械企业的培养,只需三年(-年),数量超过10,规模空前,20亿!
此外,还应支持20个国内医疗设备。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个任务真的很艰巨啊,看来发改委就是用自己的力量来推动高端医疗器械的发展。
同时,“计划”还明确了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指标要求。#p#分页标题#e#
附录:高端医疗器械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指标要求